职务侵占罪是如何规定的?职务侵占罪的具体条款又是什么样的? (一)

贡献者回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所谓“动产”,不仅指已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占有、管理之下的钱财(包括人民币、外币、有价证券等),而且也包括本单位有权占有而未占有的财物,如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拥有的债权。就财物的形态而言, 犯罪对象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如厂房、电力、煤气、 天然气、工业产权,等等。
法妞网友咨询:
贪污与职务侵占的区别
王舸律师解答:
污罪和职务侵占罪都是个人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占有公私财务的情况。区别在于:1。犯罪客体不同: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至于廉洁性,公共财产所有权。而后者是非国有单位的财产所有权。2:犯罪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公共财务;但受托人贪污的对象只能是国有财物,受委派的人贪污的财物可能不是公共财务。后者是非国有单位所有的各种财产。3:犯罪主体的不同: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国有单位委派人员,特定条件下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等。后者是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不包括国有单位委派人员)。
例子就不太好举了,简单说吧:如果这个人是国有单位领导,拿了单位里的钱自己用,就是贪污。如果拿这些钱去炒股票,然后再还回来,那就是挪用公款罪,如果不是国有单位,是有限公司什么的,那前者转变为职务侵占,后者变为挪用资金罪
王舸律师补充:
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即行为人妄图在经济上取得对本单位财物的占有、收益、处分的权利。至于是否已经取得或行使了这些权利,并不影响犯罪的构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6年4月18日联合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五倍执行。第一条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王律师结语:经济的迅速发展,衍生、伪装了各种形式的犯罪。各犯罪行为之间经常有交叉、交互的现象,在外在表象上很容易混淆此罪和彼罪。因而刑事立法对于犯罪类型的描述和把握上,需要更加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同时,面对社会林林总总的犯罪主体和手段,司法工作者应坚持法律基本原则和宗旨,刨去犯罪行为外在的包饰,精准把握法条的外延和内涵,准确界定犯罪行为性质。
怎么处罚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 (二)
贡献者回答1、犯有挪用资金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职务侵占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一、怎么处罚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
1、挪用资金罪的量刑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犯有挪用资金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8号),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挪用用于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款物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以挪用资金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
2、职务侵占罪的量刑
1、侵占公司、企业财物五千元至二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侵占公司、企业财物十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
2、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职务侵占数额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
1.侵犯的客体和对象不同。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仅指钱;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资金的所有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既包括钱,也包括物。
2.客观表现不同。挪用资金罪的行为方式是挪用,即未经合法批准或许可而擅自挪归自己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是侵占,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并不要求“数额较大”即可构成犯罪;职务侵占罪只有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
3.主观方面不同。挪用资金罪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但并不企图永久非法占有,而是准备用后归还;职务侵占罪的行为人的目的在于将本单位财物非法据为己有,而并非暂时使用。
我国《刑法》第271条与第272条中,分别对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量刑标准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判刑处罚的时候,要区分具体的犯罪情节或者侵占、挪用的财物数额。相比之下,对挪用资金罪的处罚要轻一些,最高只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但如果是职务侵占罪的话,最高可以对犯罪分子判处15年有期徒刑。
职务侵占罪相关法条 (三)
贡献者回答职务侵占罪的相关法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主体: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行为: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处罚:数额较大者,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者,处五年有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特别规定:国有单位公务人员有此行为,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三百八十三条定罪处理。
《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
主体: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行为:故意编造虚假保险事故进行理赔,骗取保险金归个人所有。处理:视为职务侵占罪,按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处理。
《公司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主体: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行为:滥用职权,收取贿赂、非法收入或侵占公司财产。处理:没收非法所得并退还公司,公司会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合伙企业法》第六十八条:
主体: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行为:在执行合伙事务中私自占有所得或侵占财产。处理:要求退还,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职务侵占罪如何进行认定 (四)
贡献者回答职务侵占罪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标准:
主体认定:
特殊主体: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具体身份: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以及这些公司的经理、部门负责人、其他一般职员和工人。
主观方面认定:
直接故意: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直接故意。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意图在经济上取得对本单位财物的占有、收益、处分的权利,无论是否已实际取得或行使这些权利,均不影响犯罪的构成。
犯罪客体认定:
财产所有权: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单位范围:包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设立的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除上述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及从业人员的营利性经济组织,还包括除上述公司、企业以外的非国有的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如集体或民办的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团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刑法271条是什么罪 (五)
贡献者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了职务侵占罪。
该罪名所针对的行为是:
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雇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应属于单位所有的财务据为己有,且数额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六万元,即是“数额较大”;
超过一百万元的,则为“数额巨大”)。
“职务上的便利”主要指对单位财物具有管理、经营等实际控制权。
“据为己有”方式多样,如私自侵吞、秘密盗窃、编造谎言诈骗等等。
对于这类犯罪,公安机关有权进行立案侦查,追诉标准为侵占金额达到六万元及即构成“数额较大”,一百万元及则为“数额巨大”。
量刑方面,视犯罪金额与情节严重程度而定,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罚金;
若数额巨大,则处以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若数额特别巨大,则处以十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明白了职务侵占罪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奥律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