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犯的分类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 (一)

累犯的分类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

贡献者回答您好,累犯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累犯

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的罪犯。我国刑法规定的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累犯较之于初犯或者其他犯罪分子,其所实施的的犯罪行为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表明犯罪人具有更深的主观恶性和更大的人身危险性,故依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应当对累犯从严惩处,即将累犯作为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的保证刑罚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的实现,提高惩罚犯罪、改造犯罪人的实际效果。一旦成立累犯,不能缓刑、假释;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可能被限制减刑。

二、一般累犯

已满18周岁的犯罪人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故意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成立一般累犯。

1.主体条件:犯罪发生时,犯罪人已满18周岁。如果犯罪人前罪发生是不满18周岁,后罪发生时已满18周岁的,不成立累犯。

2.主观条件: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其一是过失犯罪的,也不成立。

3.刑度条件: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刑罚的。

4.时间条件: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

注意:犯罪分子在假释(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不构成累犯,应撤销假释(缓刑),适用用数罪并罚。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满5年以内又犯新罪,构成累犯。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不构成累犯。

三、特别累犯

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KB活动犯罪、HSH性质的ZZ犯罪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三种犯罪的犯罪分子,成立特别累犯。

1.前罪与后罪必须均为危害GJAQ罪、KBHD犯罪、HSH性质的组织犯罪

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判处的刑罚的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

3.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放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后罪均可

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理解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二)

贡献者回答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对称。又称“罪刑均衡原则”。也称“罪刑等价原则”。那么,怎样理解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呢我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怎样理解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体现我国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则,是对刑法的制定、补充、修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准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给予的处罚不仅要和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相适应,而且还要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即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把握罪行和罪犯各个方面的因素,确定刑事责任的程度,适用轻重相应的刑罚。简言之就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行相称、罚当其罪。

例如:甲、乙两人同样都是持着直接故意杀人的心态,甲向被害人砍了一刀,将被害人砍倒在血泊中,再准备砍第二刀的时候被过路人奋力阻止,被害人才幸免于死,但已经造成,那么甲显然是故意杀人罪(未遂);而乙向被害人砍了一刀,将被害人砍倒在血泊中,再准备砍第二刀的时候,看到被害人苦苦哀求,心生怜悯而扔下凶器离去,但也造成被害人重伤,那么显然乙是故意杀人罪(中止)。

甲、乙两人行为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即故意杀人罪,而且在客观上的损害后果都造成被害人的重伤,但对甲、乙二人的刑罚处罚不一样,因为甲的犯罪未完成是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是。而乙的犯罪未完成是自己主动放弃的,是。二者的主观恶性和由此所体现的人身危险性不同。而给予的刑罚处罚不仅要看犯罪行为客观上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而且还要看其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大小,即全面综合地判断刑事责任的大小。所以,对于甲,根据《刑法》第23条的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而对于乙,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应当减轻处罚。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 (三)

贡献者回答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对称。又称“罪刑均衡原则”。也称“罪刑等价原则”。刑自罪生,罪重刑重,罪轻刑轻,罪刑均衡。既犯罪是原因,刑罚是结果,刑罚由犯罪所引起,犯罪社会危害性重的,刑罚亦重,犯罪社会危害性轻的,刑罚亦轻,刑罚的轻重取决于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刑罚的轻重。刑法基本原则之一。18世纪后期西方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刑法的等级特权主义和罪刑擅断,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所提出。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明确提出,犯罪与刑罚应当等价。这一原则也是中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中国刑法的始终。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罪刑均衡原则,贯穿于刑法内容之中,其具体表现是:

1、立法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使司法者能够根据犯罪的各种情况灵活地运用,从而为司法活动实现罪刑均衡奠定了基础。

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3、设立了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使得司法机关可以根据犯罪的性质、罪行轻重、人身危险性大小而对犯罪人判处适当的刑罚。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奥律网关于刑罚个别化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