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组织规范与国家法律的边界时,违纪、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三者之间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违纪主要指的是违反组织内部的规定和纪律,如党的纪律或单位规章制度,其责任通常限于纪律处分。职务违法则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需承担政务处分等法律责任。而职务犯罪,则是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进行的非法活动,已触犯刑法,应受刑事处罚。这三者之间,不仅行为性质逐渐严重,其法律后果也截然不同。

违纪、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三者之间的区别? (一)

违纪、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三者之间的区别?

贡献者回答违纪、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对象的差异:

违纪:主要针对党组织和党员,是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准则。职务违法:针对公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非公职人员的党员不受此约束。职务犯罪:涉及公职人员触犯监委管辖的罪名,是更严重的违法行为。

适用依据的区分:

违纪:依据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职务违法:依据国家法律,如《监察法》。职务犯罪:触犯刑法相关规定,涉及监委管辖的多个罪名。

程序与救济的不同:

违纪:党纪处分程序相对灵活,申诉可以向作出处分决定的党组织或上级党组织提出。职务违法:政务处分有特殊的程序要求,如涉及同级人大或政协公职人员的撤职、开除处分,需先通过相应机关的罢免或免职程序。申诉或复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和申请渠道。职务犯罪:一旦触犯,将面临严格的刑事司法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救济途径主要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上诉、申诉等。

综上所述,违纪、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在对象、适用依据、程序与救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全面从严治党、规范权力运行、打击职务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职务犯罪,职务犯罪有哪些? (二)

贡献者回答法律主观: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关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贪污贿赂犯罪,具体包括的罪名有: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 隐瞒境外存款罪 , 私分国有资产罪 ,私分罚没财物罪。 二是渎职犯罪,具体包括的罪名有: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故意泄露国家私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私密罪,枉法追诉、裁判罪,民事、 行政枉法裁判罪 ,执行判决、 裁定滥用职权罪 , 私放在押人员罪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等34个罪名。 三是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具体包括的罪名有: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 虐待被监管人罪 ,报复陷害罪,破坏选举罪。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 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什么叫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 (三)

贡献者回答职务犯罪触犯的是刑法并且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而职务违法是触犯宪法、法令、行政法规等法律后但是未达到刑法规定犯罪追诉标准的,不会追究刑事责任。

职务犯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

而职务违法的主体是具有行使公职权利的国家公职人员。

总的来说,职务犯罪比职务违法的后果更为严重,并且其触犯的法律是有明显的不同,职务犯罪是触犯的刑法;而职务违法触犯的是国家颁布的所有法律法规或者法令等。

一、哪些事情属于职务犯罪范畴

(一)职务便利类犯罪:

1、该类犯罪是企业高管职务犯罪中危险性最高,也是数量最高发的犯罪,其客观上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自我交易、侵犯公司的商业机会等多种形式;

2、为个人、朋友或其他第三方获取非法的利益。此类犯罪是为个人利益而使用职权,而职权的本来使命是为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因此,其违背职务的行为必然要表现为对职权的“利用”。

(二)滥用职权类犯罪:

1、滥用职权型犯罪是以积极的越权行为为主要特征,而越权行为的标志是其违规性,即超越权力范围,一意孤行,坚持错误的决策,强行、擅自作出违反规定或者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

2、滥用职权型犯罪是明知不可为而公然为之,前面的利用职务型犯罪是明知不可为而悄然为之,两者的秘密性特征不同。该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他主体不构成本罪。

(三)疏于职务类犯罪:

1、该类犯罪具体表现是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公司法规定的职责。如公司高管对于自己的职务负有勤勉尽责和审慎决策的义务,而严重不负责任则属于疏于职务。疏于职务犯罪的客观行为形态,既包括作为,又包括不作为。

2、非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违反了审慎的义务被诈骗,致使公司遭受巨大损失,目前我国刑法尚没有相应的规定。被骗公司可以合同诈骗罪追回损失,而对于签订合同失职被骗的行为,公司只能依据劳动合同或者其他约定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二、职务违法怎么处理

职务违法的处理方式: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监察机关经调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

留置后可能会被这样处置:

1、处理,对违法公职人员按照法定程序作出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罚决定;

2、建议,对监督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提出监督建议;

3、问责,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应当直接向负责任的领导人作出问责决定,或者向有权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4、移送起诉,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经调查,监察机关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制定起诉意见,并将被调查人员、案卷材料和证据移送检察机关依法起诉,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对被移交人员采取强制措施。

监察机关对被调查人员采取留置措施,方便监察机关调查,法院判决被留置人是否有罪。

职务违法以及职务犯罪两者相比较,后者的后果是严重的,前者虽然是违法行为,但是并没有达到追诉的标准,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希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明白违纪、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三者之间的区别?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奥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