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管辖违法的情形
- 二、审判组织成立违法的情形
- 三、证据取得的违法情形
- 四、审判期间违法的情形
- 五、送达的违法情形
- 六、调解的违法情形
- 七、审判程序违法的其他情形
- 八、执行阶段违法的情形
- 九、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民事诉讼程序违法的16种情形

民事诉讼作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其程序的公正性、合法性对于保障诉讼结果的公正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民事诉讼程序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和效率。本文将详细阐述民事诉讼程序违法的16种情形,以期提高公众对诉讼程序的认识,促进司法公正。
一、管辖违法的情形
该情形主要是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违法受理案件,或者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受理案件。这种管辖权的错位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也可能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损。
二、审判组织成立违法的情形
审判组织的成立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此违法情形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审判组织的组成不符合法律规定,如人数不足、职务不符等;二是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而未主动回避,或者当事人申请回避而法院未予准许。
三、证据取得的违法情形
证据是诉讼的关键。此违法情形包括法院工作人员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或者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此外,对于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却不予调查收集,也属于证据取得的违法情形。
四、审判期间违法的情形
审判期间是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违法情形主要包括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期限未审结案件,如超期羁押、超期审判等。
五、送达的违法情形
送达是诉讼程序中的关键环节。此违法情形主要表现为法院不送达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开庭通知等文书,从而剥夺了当事人行使辩论权、上诉权等合法权益。
六、调解的违法情形
调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此违法情形主要包括民事调解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内容虚假的民事调解、损害不知情第三人的调解等。
七、审判程序违法的其他情形
除了上述具体情形外,审判程序违法还包括多种其他情形。如应当受案不受案、不应受案而受案;应当立案不立案、不应立案而立案;不允许当事人辩论,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判决、裁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侵吞或违法处置被查封、扣押、冻结的款物;不依法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害;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支付令违法等。
八、执行阶段违法的情形
执行阶段是诉讼程序的最后环节。此违法情形主要包括民事执行裁定违法或者执行实施行为违法。如执行人员在民事执行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
九、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这是审判活动中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审判人员利用职权贪污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奥律网希望民事诉讼程序违法的16种情形,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