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死刑犯执行枪决前,发现癌症晚期扩散,病时好时坏,还被枪决吗?
- 2、死刑犯枪毙的前一天,一起住的狱友一般会怎么对待他?
- 3、死刑犯行刑前为什么关押在看守所里而不是监狱?
- 4、死刑犯在行刑前有反抗的吗?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死刑犯执行枪决前,发现癌症晚期扩散,病时好时坏,还被枪决吗? (一)

贡献者回答死刑犯在即将被行刑时发现癌症晚期扩散,病情时好时坏,但枪决仍如期进行。尽管死刑犯患有绝症,这并不构成停止执行死刑的理由。
1. 死刑的目的是惩罚犯罪者,安抚受害者家属,以及警示社会,而非单纯剥夺生命。因此,即使死刑犯身患绝症,死刑通常仍会执行。
2. 监狱法规定,即使死刑犯也应得到医疗治疗。如果疾病在监狱的卫生防疫计划内,治疗是免费的;如果不在计划内,家属可申请保外就医,但这需要严格的审批流程。即将执行的死刑犯通常无法保外就医。
3. 死刑分为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死缓犯如果在两年内表现良好,有可能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而死刑立即执行犯在宣判后七日内必须执行。
4. 有两种情况不得执行死刑:未满18周岁的犯罪分子和审判期间怀孕的妇女。这两种情况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及母亲的保护。
5. 执行死刑的方式主要有药物注射和枪决。执行前,罪犯家属可申请探视。执行时,需验明正身,询问遗言,并确保隐私,不得示众。
6. 停止执行死刑的条件极为严格,包括发现案件错误、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或怀孕等。除此之外,其他情况均不构成停止执行的理由,因此癌症晚期扩散并不会阻止死刑的执行。
死刑犯枪毙的前一天,一起住的狱友一般会怎么对待他? (二)
贡献者回答死刑犯的前一天基本上都是在看守所度过的,和死刑犯一起住的狱友分两种。一种是那种“老油条”,对于看守所内的“规矩”很清楚的那种。还有一种就是“新人”,对于里边的“门道”一概不知。
“老油条”多数会安慰死刑犯正常来说,一个号子内的犯人,是不会知道谁会被执行死刑(除非死刑犯自己说出来),即使知道,也不会知道何时执行。但是对于某些“老油条”来说,他们会通过观察看守管教,以及当天发生的一些细节来判断一个犯人是否可能很快被执行死刑。
一般来说,死刑犯被执行死刑的前一天(包括前一夜)都会有专门的人看守,为的是避免死刑犯做出什么极端行为(比如自残或者伤害他人)。毕竟第二天就会被执行死刑,所以在前一天看守所会尽量满足死刑犯的合法要求,比如说吃的方面,穿的方面,遗书遗物怎么处理等等。
不过对于将死之人,很多东西很多事情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临死前,实际上很多人突然间变得特别通透,以前的种种再回忆起来,都显得很愚蠢。此时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倾诉,想要找人说说心里话,“老油条”知道他们第二天会面临什么,自然地愿意当这个听众。
“新人”更不敢惹死刑犯当一个人即将面临死亡,他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心理:追忆过往或者想要鱼死网破。前者更多是心理上的一种“赎罪”,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后悔自己所犯的罪行,感觉愧对一些人。后者则非常极端,想想自己第二天就会死,那么心中充满愤怒和怨气,甚至想要拉几个垫背的(发生几率几乎为零)。
对于一个第二天就会被执行死刑的死刑犯来说,“新人”们会表现得比较“敬畏”他们。可能是心中对于一个将死之人的怜悯,也可能是害怕这个将死之人突然发狂,拉自己“垫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让这些“新人”不敢惹死刑犯,他们能做的只是静静地待着,陪着死刑犯直到他被提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话一点不假。
死刑是有意义的他们在死之前其实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做好了这些事情之后他们就会直面死亡。其实关于死刑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很多的国家都已经废除了死刑,他们最高的刑罚就是有期徒刑。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面一直都保留了死刑,而且还有不同的执行死刑的方式。每个国家对于死刑不同的态度也体现了每个国家法律制度上面的不一样,我国在执行死刑的时候同样地做出了多方面的思考。
我国保留了死刑,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威慑作用,很多人在有想要做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的时候,都会谨慎的思考自己做的这些事情会对自己未来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在真正的在被执行死刑的那一刻才幡然醒悟,如果他们自己当时没有做这些事情,可能自己也就不会被执行死刑了。死刑的存在让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进行衡量,看看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否会违法,对于社会的安宁和和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死刑犯行刑前为什么关押在看守所里而不是监狱? (三)
贡献者回答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临刑前都是关押在看守所里而不是在监狱里,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1、死刑期限较短,将死刑犯关进看守所,以利于死刑的执行。监狱里的在押罪犯均为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这些囚犯的刑期通常超过三年。而死刑犯呢,他们的刑期一般在一年左右,由于执行时间短,再加上判刑后需要进行各种的审讯,所以放在坚守所里要比放在监狱里更加方便。
2、死刑犯审判严格。死刑犯的审判程序极其严格。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才会被判处死刑。因此,对于死刑犯的审判,往往需要反复几次才能最终判决。
死刑一审宣告为死刑后,必须二审决定。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死刑前,死刑犯不能被送上刑场执行!只有等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犯签发死刑复核证明后,市人民法院才能执行死刑。因为审理死刑犯需要的时间长、次数多,所以把死刑犯关押在看守所比关押在监狱里更为方便。
3、关押在看守所的死刑犯极其严格。虽然死刑犯并未被关押到监狱,但是在看守所里对死刑犯的看管仍然是十分严格的。首先,如果你在审判过程中被判死刑,你在审判结束后放回拘留所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你戴上10公斤左右的脚镣。这样你走起来不舒服,而且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被严加看管,并且给犯人规定的有活动范围。和在监狱里的犯人比起来,这些在看守所的死刑犯所受到的待遇更严格了。
总结:综上来看,就是死刑犯人为何被关押在看守所而不是监狱的原因。
死刑犯在行刑前有反抗的吗? (四)
贡献者回答死刑是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也是最为古老的一种刑罚,自文明之初就有之。至于是不是有个别穷凶极恶的人在被执行死刑时会进行拼命反抗,我认为有此想法的人会有,但真正能够反抗的人却没有。
我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为安全的国家,除了人民警察和从小教育的功劳,我认为死刑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犯罪的成本太高了,高到会失去自己的生命。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在犯罪的时候不得不去考虑相应的后果。
当然,我国对于死刑的量刑也是慎之又慎的。2007年的时候,所有的死刑案件核准权都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也使得这一刑罚变得更加公正和慎重。那么对于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而言,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
通常来说,罪犯被判处死刑后并不是会马上被执行的,很大一部分会存在缓期两年执行的情况。即便没有缓期,罪犯还可以提出上诉进行二审。即便没有进行上诉,所判处的死刑也要由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所以在被判处死刑和具体执行上有着一定的时间差。
其实对于罪犯而言,他们在这个时间差中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心理建设。通常来说,罪犯们会有三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第一种在得知被判死刑之后会接受不了结果,他们想要从任何可能的方面来改变这一结果。例如不服判决进行申诉的就是这种类型,还有在缓刑期间努力表现争取立功的也是这种类型。但是当他们知道结果已经无力改变的时候,他们也就慢慢地接受来这一结果,反而变得平静,开始进行自我反思。
这部分人会开始道歉,觉得自己愧对家人,从而进行忏悔。也会在执行之前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例如男性犯人抽烟,女性犯人将自己打扮一下。最后就是平静的等待以及面对最终的结果。
第二种是非常的淡定,丝毫没有对死刑的恐惧。通常来说这种类型的人有着非常强的心理素质,他们其实对于自己的结果也早有心理预期,在实施心理犯罪之前就想到了自己最终的归路。2013年复旦投毒案的林浩就属于这种类型。
第三种属于一直害怕的类型。他们害怕死亡,不肯接受审判的结果。因此他们会有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比如摔东西来发泄自己的心情,嚎啕大哭。更有甚者可能会在执行枪决的时候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题主所说在枪决时可能出现因为控制不住情绪拼命反抗就有可能出现在这一类人身上。
但是想要反抗和能不能反抗是两码事。执行死刑的时候有着一套严格的流程,被执行人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都处在被考虑的范围中。因此我们会看到,被执行枪决的犯人身上会被执行绳捆得紧紧的,完全无法动弹。除此之外,还有两位法警会执行押解,抓住被执行人的胳膊。所以说即便有人想要反抗也是不可能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被执行人如果是想要反抗也是自找苦吃。死刑枪决的时候如果一枪没有解决,那么随后也要进行补枪。被执行人自己反抗如果导致需要几枪才能结束,那么他就要承受更多的疼痛,这样反而不如一枪解决承受的痛苦小。
法律是严禁的,犯罪的代价是沉重的。只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们才能真正去过上美好的生活。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奥律网希望死刑犯执行枪决前,发现癌症晚期扩散,病时好时坏,还被枪决吗?,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