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职务侵占立案前退还还是犯罪吗
- 2、虚假报销可以作为职务侵占吗
- 3、职务侵占是否是职务犯罪
- 4、职务侵占证据不足就是经济纠纷吗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职务侵占立案前退还还是犯罪吗 (一)

贡献者回答职务侵占立案前退还,仍然构成犯罪,但可能面临不同的法律后果。
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即构成职务侵占罪。即使在立案前已经退还侵占的财物,但由于已经完成了侵占行为,因此仍然构成犯罪。
可能撤案:虽然立案前退还仍然构成犯罪,但如果在此情况下,公司愿意出具谅解书并明确表示不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可能会考虑不立案或者撤案。这是因为,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谅解和态度往往会对案件的立案和处理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职务侵占立案前退还仍然构成犯罪,但可能因公司谅解书等因素而面临不同的法律后果。
虚假报销可以作为职务侵占吗 (二)
贡献者回答律师解答:不可以。1、职务侵占是属于常见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是指当事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对单位的财物进行非法占有的行为,职务侵占数额达到较大的,就会构成犯罪。
2、虚假的报销的行为并不符合职务侵占的构成要件,所以一般是不会构成职务侵占的,但有可能会构成诈骗,可按诈骗罪追究责任。
本罪和贪污罪区别,具体为主体要件不同,这是职务侵占罪和贪污罪最主要、最本质的区别。本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国有公司、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集体性质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切职工都可成为本罪的主体,贪污罪的主体则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在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包括受国有公司、国有企业委派或者聘请,作为国有公司、国有企业代表,在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公司、企业等非国有单位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
职务侵占是否是职务犯罪 (三)
贡献者回答职务侵占不是职务犯罪,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1. 主体范围不同: 职务侵占: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特指这些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职务犯罪:主体通常为公务员、企业高管等拥有一定职位权利的人员,他们利用这些权利进行违法行为,损害公共利益或私人权益。职务犯罪涵盖了更广泛的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贪污、受贿等。
2. 行为目的与性质差异: 职务侵占:主要目的是非法占有单位财物,行为性质较为单一。 职务犯罪:行为目的多样,可能涉及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多种违法行为,损害的利益也更为广泛和复杂。
3. 法律后果不同: 职务侵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职务侵占罪的处罚相对较轻,数额较大时,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时,则处五年有期徒刑,并可附加没收财产。 职务犯罪:如贪污罪等,处罚原则与职务侵占罪类似,但针对的主体更为广泛,处罚也更为严厉,可能涉及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
综上所述,虽然职务侵占与职务犯罪在行为性质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在主体范围、行为目的与性质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职务侵占等同于职务犯罪。
职务侵占证据不足就是经济纠纷吗 (四)
贡献者回答职务侵占证据不足并不等同于经济纠纷。
分析如下:
证据不足与案件性质:职务侵占案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并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经济纠纷。职务侵占是一种犯罪行为,而经济纠纷通常指的是民事争议。两者的法律性质和后果截然不同。立案条件: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使职务侵占案件证据不足,只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可能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仍然可以立案调查。证据不足的处理:在立案调查后,如果最终证据不足,是不能定罪的。此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能会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案件就变成了经济纠纷。
总结:职务侵占证据不足时,案件并不自动转化为经济纠纷。立案调查与最终定罪是两个不同的法律程序,证据不足会影响定罪结果,但不影响案件本身的性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奥律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职务侵占属于犯罪行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