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界限是哪些呢 (一)

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界限是哪些呢

优质回答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与区分:

民事欺诈和诈骗罪区别关键在于双方当事人在行为之后,是否都获得了一定的民事利益。

民事欺诈是通过双方履约来间接获取非法利益,双方当事人仍然存有民事利益;而刑法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客观上可引起他人一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但行为人从根本上没有承担约定民事义务的诚意,而是只想使对方履行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直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对对方当事人而言无所谓民事利益。

1.二者的行为动机不同

民事欺诈是行为人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方法,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以此谋取一定利益,通俗点讲是“赚便宜”,其行为不必然体现出主动性;

而刑事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诈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换句话说是“骗钱”,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对价或付出极少的对价而获取对方财物,其行为表现具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观方面一般是直接故意。行为动机的不同是二者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区别。

2.二者的外延范围不同

民事欺诈是通过欺诈诱使对方与自己进行民事行为,如签订合同、进行交易等,并通过双方履行民事行为间接获取非法利益(或建立特定民事法律关系);

而刑事诈骗是通过欺骗直接获得他人的财物。民事欺诈的外延要大得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中的所有不诚信行为,皆可归于民事欺诈之范畴。从语义上讲,前者强调的是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后者侧重的是行为的动机和结果。

3.二者在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称性上不同

民事行为发生于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双方因循公序良俗及法律规范,尽量恪守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双方在权利义务上具有对称性。在民事欺诈中,即使一方当事人存在夸大或隐瞒事实的情节,但其主体行为依然是履行民事约定,双方在权利义务上仍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而刑事诈骗中,行为人旨在直接取得对方的财物,不付出任何代价或仅支付极少的对价,故双方在权利义务上不具有对称性。

4.二者侵害的客体、对象不尽相同

民事欺诈侵害的客体涵盖一切民事秩序,侵害的对象可以是物权、债权,也可能是人身权;

刑事诈骗侵害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秩序,犯罪对象只能是物权,且仅限于可量化的一般物权,而不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前者属于私法的调整范畴,后者属于公法的调整范畴。

5.二者在“非法占有”的理解上不同

所有权有四项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民事欺诈也能达成非法占有状态,这种占有是所有权权能意义上的“占有”;

而刑事诈骗在于取得或控制财物本身,而非仅仅形成权能意义上的“占有”,故诈骗犯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表述,应理解为“取得”或“据为己有”之意,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所有权中的某项或几项权能。刑法意义上的“占有”与民事意义上的“占有”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欺诈与诈骗的区别 (二)

优质回答欺诈主要涉及民事法律关系,通过虚假陈述或隐瞒真相影响他人决策;而诈骗则属于刑事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

一、欺诈的法律特征与构成

欺诈在法律上通常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一是欺诈方故意实施虚假陈述或隐瞒真相;二是被欺诈方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三是被欺诈方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四是欺诈行为与被欺诈方的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欺诈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而是赋予被欺诈方撤销权。

二、诈骗的法律特征与构成

诈骗则属于刑事犯罪,其构成要件更为严格。诈骗行为必须满足以下要件:一是诈骗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是诈骗方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三是诈骗行为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交付财物;四是诈骗方取得财物,被害人遭受损失。在诈骗犯罪中,诈骗方的行为往往具有更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

三、欺诈与诈骗的区别

欺诈与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目的、法律性质和后果。欺诈主要是为了影响他人的决策,使对方作出不符合真实情况的意思表示,但不一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诈骗则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在法律性质上,欺诈主要涉及民事法律关系,而诈骗则属于刑事犯罪。在后果上,欺诈可能导致合同被撤销或无效,而诈骗则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综上所述:

欺诈与诈骗在法律定义、构成要件、行为目的、法律性质和后果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欺诈主要涉及民事法律关系,通过虚假陈述或隐瞒真相影响他人决策;而诈骗则属于刑事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区分这两种行为,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五十四条规定: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欺诈与欺骗法律上什么不同 (三)

优质回答法律分析:欺骗或欺诈属于民法上的概念;诈骗是刑法上的概念,数额较大就构成犯罪。欺诈的结果可能导致民事纠纷,一般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渠道解决问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欺诈和诈骗的区别 (四)

优质回答1、欺诈通常涉及民事行为,它通过夸大或虚构事实来诱使他人陷入错误的认识,并与之订立合同。通过履行这些民事行为,欺诈者旨在获取一定的利益。一个例子是以次充好的消费欺诈行为。

2、诈骗罪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的对象并不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贷款诈骗已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3、《刑法》对诈骗罪的目的有明确的界定,即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提供劳务,而是通过赢得对方信任来非法占有财物。与诈骗罪不同,民事欺诈的行为仍在民事法律关系的范围内,应由民事法律和政策调整。

4、在欺诈行为导致受害者处分财产之后,行为人便取得了这些财产,从而导致受害者财产受损。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只有当诈骗的财物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5、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不仅限于有形财产的骗取,还包括无形财产和财产性利益的骗取。根据《刑法》第210条的相关规定,通过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也构成诈骗罪。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欺诈罪和诈骗罪的区别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奥律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