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复旦大学生被执行死行,看看他的最后忏悔说的什么
- 2、复旦林森浩怎么回事
- 3、人品能和学历挂钩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 4、林森浩落网记:复旦投毒案凶手,偷实验室毒物投放在饮水机中,后来怎样?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复旦大学生被执行死行,看看他的最后忏悔说的什么 (一)

答那个杀死了同学的林森浩,“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投毒学生,今天被依法执行死刑。
林森浩在行刑前说,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能倒流,只有意识到这点大家对生命才会敬畏——可惜林森浩意识到生命可贵的代价是两条年轻的生命,两个破碎的家庭,以及全社会的惋惜遗憾。
林森浩的教训,能否唤起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如何防止悲剧重演
两个生命的逝去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悲剧发生
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并于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去世。
黄洋,这个逝去的生命,在他同学眼里是这样的:他是独生子女,他挣到钱改善个人生活,送爸爸手机,送妈妈羽绒服。黄洋的父亲黄国强说:“他读书8年没让家里花一分钱,他赚了钱我们也不许他寄回来,不想给他添负担。”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林森浩。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
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今天下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这个夺走同学生命的林森浩,也曾被同学这样描述:林森浩的母亲患有心脏病,林森浩就想让她过上舒坦日子。从家乡到上海求学,林森浩需要先坐40多分钟的汽车到汕头,然后4个小时路程到厦门,最后买一张8小时的火车站票。林森浩挣到钱,首先想到的就是节省下来,寄给父母。
行刑之前,林森浩与父亲林尊耀等亲属进行了会见,这是他与亲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林森浩最后和这个世界说的话
“(投毒)很恶劣……而且很愚蠢”
“从我还没进看守所之前就开始后悔了。”
“我跟他的关系其实也可以……就是一个人的习惯,如果你知道我之前也做过许多这种不经过大脑的事情,那你可能就觉得很正常。而且那天的事情其实我有很多机遇可以去阻止它发生,但是我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我个人的这个层次、修养也好,我个人的修身不足也好,我是无法阻止的。”
“对我来说(死刑)意味着一次偿还,我觉得这样反而挺好。因为这样的话,他们(黄洋父母)也能够放下。我设想过,如果我有幸不死,至少(服刑)25年,这25年这个事情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到时候我出来,黄洋父母,而且我父母已近百年,而我呢,长期脱离社会,到时候说不定只剩下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你说那个时候能去用自己的双手去补偿他们,这个有点痴人说梦,或者说睁眼说瞎话,对吧。这样偿还他们,说不定他们明天就能够放下这个怨恨,对吧,健康积极地生活下去,这样反而更好。”
“社会现在应该也是要把舆论往这方面去引,不要再纠结在一个愚蠢人的一件愚蠢的事,一件可恶的事,再怎么骂我,在那里骂,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现在我觉得社会舆论帮助黄洋父母积极地活下去,积极生活每一天这是最关键的。”
“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是不能倒流的……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大家对生命才会敬畏,对自己的生活才会负责。你如果老想着说时间倒流回去,就没有那么多的傻事了。但实际上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肯定是做了不少傻事的。从小就应该给小孩子讲这个想法,让他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复旦林森浩怎么回事 (二)
答复旦林森浩事件是指2013年发生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生黄洋中毒案。
该案件的主人公是林森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在中山医院见习期间,涉嫌向室友黄洋投毒,导致其死亡。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林森浩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二审法院没有认可辩方提出的辩护意见,认为林森浩杀人手段残忍,后果严重,虽然到案后能如实供述,但不能从轻处罚;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判处死刑。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
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一方面,人们对于林森浩的行为表示愤慨和谴责,认为他残忍地剥夺了黄洋的生命权,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反思教育、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复旦林森浩事件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刑事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积极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人品能和学历挂钩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三)
答我觉得人品和学历关系不是很大
1 复旦投毒案:
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2 马加爵案件
马加爵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事件的原因是:受不了同窗讥讽。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其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受害者:唐学李、龚博、杨开红、邵瑞杰。
3 天津化工硕士研究生院导师造假
一则“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吕翔以一篇长达123页的举报信实名举报其原导师张裕卿学术造假”的消息引起热议。收到有关张裕卿教授的实名举报后,学院立即成立专门调查组,依规开展调查。经调查组初步查证,认定张裕卿教授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张裕卿教授承认其本人有学术不端行为,并愿意承担全部责任。目前,天津大学已解除与张裕卿的聘用合同。
这几个案件的主人公学历都很高的,甚至张裕卿还是一个研究生导师,可是,他们也会做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
我见过公交车上的农民工因为衣服脏,怕弄脏椅子,自己坐在地上的。我也见过衣冠楚楚的人,因为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而破口大骂的,所以,学历和人品有多大关系?
有的人可能说这些是个例,但是,在大众的观念里,或者潜意识里,都觉得学历高的人的人品,会比学历低的人的人品高。
不要急着反驳我,这就是我们潜意识里存在的。
就像我们初中高中的时候,对班里的学霸怀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觉得他们高高在上,很厉害,不会过多关注他的人品,就算他有时候做错事情,我们也会原谅他。
但是,班里的末等生,上课说句话都要被嘲讽,即使他在问别人学习上的问题,但要是学霸上课说话,你一定觉得他是在给别人讲题,或者这题会了,太无聊了所以才讲话的。
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观点,其实,就像农民工怕弄脏椅子不去坐一样,为什么我们总是关注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的热度为什么一直都很高呢?还不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学历不高的人,能有这样的做法,很让人感动。可是,一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如果自己的衣服特别脏,坐地铁的时候,也不会选择坐在座位上的。
林森浩落网记:复旦投毒案凶手,偷实验室毒物投放在饮水机中,后来怎样? (四)
答可能在大家心中,学校是最纯粹的地方,除了学习问题,学生之间没有更多的利益纷争。但是恰恰相反,校园其实是社会的缩影,学生之间相互诋毁,恶性竞争,处理方式极端的事件并不少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正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同寝室友居然因为生活中的日常矛盾对对方下此毒手。
凶手林森浩,复旦大学上海医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被害人黄洋与凶手林森浩在同所学校的不同医学专业,两人在研究生期间先后搬进421宿舍,算得上同窗好友。
生活习惯产生矛盾
两人在一起生活不久,由于一些日常生活习性不同而产生矛盾,时间一久,林森浩对黄洋有了很深的偏见,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
2013年3月29日,临近愚人节,林森浩无意间听到同学们正在为愚人节做准备,心中不禁萌生出一个想法,打算趁着愚人节这个机会整一下室友黄洋。于是用饮水机投毒的方式给黄洋一个“教训”。
2013年3月31日,林森浩为了拿到化学药剂,向与自己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吕鹏要来了实验室的钥匙。
随后,他在实验室又偷走了近77毫克的的N-二甲基亚硝胺,这些剂量严重超出了人体所承受的范围。在同一天下午的五时许,林森浩将其30毫升的化学药剂投入寝室的饮水机内,等待黄洋回来饮用。
2013年4月1日上午9点左右,也就是愚人节当天,黄洋在饮用了饮水机内的水后便出现中毒症状:呕吐不止,随即被老师和同学送往医院抢救。
抢救无效,最终殒命
4月3日下午,黄洋的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到ICU病房进行救治,经过长达十几天的全力救治,终究没有挽回这一年轻的生命。于4月16日宣告抢救无效死亡。最终依法医鉴定,黄洋死于二甲基亚硝胺摄入量超标而导致的肝功能衰竭。
在黄洋中毒住院以后,校方极度重视此事。而随着黄洋病情恶化,学校不得不于2013年4月11日报警处理。
最终,警方锁定了嫌疑最大的林森浩,对其进行逮捕审问。在林森浩承认罪行且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判处林森浩死刑。
林森浩的性格分析
在案件调查中,同学们对林森浩的评价是极高的,在他们眼中林森浩不光成绩优异、科研能力也是相当惊人,平日里会参加一些活动,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篮球。他积极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人羡慕的样子,没有人会想到他会变成一个杀人凶手。
然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始终不能掩盖心中的自卑、苦闷和挫败感。
林森浩其实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他内心极其敏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从来不谈论自己的普通平民家庭;
由于长期处于与异性沟通的挫败感,因此他经常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去处理类似问题以得到优越感;
在林森浩的微博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极具攻击性的辱骂公众人物的评论。
林森浩的种种异常行为足以表明他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问题,这种截然不同的两面在他心里慢慢发酵、积累,一直找不到正确的突破口,最终造成了心理上极度的扭曲。
小结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与心理健康的错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太过注重一个人的学历与知识文化水平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问题。
学历、分数、知识储备粮从来品质没有关系,可总有一些人将没有关系的好处和自己的特长联系起来,以达到“假领子”的目的。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偏见、是有才无德、是固有思维。
即便事情过去多年,也总会有人不改正或不愿改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正所谓:历史最大的教训就是告诉一些人总有人不记教训。
相信关于上海大学投毒事件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奥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