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关于劳动强度的等级划分 (一)

贡献者回答本标准适用于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分级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体力劳动强度通过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三个指标进行分级。
1.1 平均劳动时间率是指净劳动时间(扣除休息和工作暂停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率,百分率表示,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 能量代谢率通过计算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再乘以从事时间,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单位为千焦耳/分·平方米,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 劳动强度指数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通过劳动时间率和能量代谢率的加权求得,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高,指数小则低。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从轻至重分别为I、II、III、IV级。I级体力劳动,平均耗能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61%,相当于轻劳动;II级体力劳动,平均耗能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67%,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III级体力劳动,平均耗能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73%,相当于重劳动;IV级体力劳动,平均耗能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77%,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A.1 平均劳动时间率的计算方法,每天选择2名工人连续记录3天,取平均值,记录表见附录A1。
A.2 能量代谢率的计算方法,根据记录表分类计算各项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计算公式见附录A2。
A.3 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公式为I=3T+7M,其中I为劳动强度指数,T为劳动时间率,M为能量代谢率,系数为3和7。
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是怎样的强度 (二)
贡献者回答三级体力劳动强度,指的是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意味着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计算公式为I=3T+7M,其中I表示劳动强度指数,T代表劳动时间率,M为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系数3和7分别对应劳动时间率和能量代谢率的计算。
净劳动时间是指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例如,车站、码头的人工装卸工的劳动强度属于重劳动,通常通过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铲、锤锻、锯刨或凿硬木、割草、挖掘等。搬运重物的,如车站码头人工装卸的装卸工;锤锻的,如手工打铁、手工的伐木工、人力的挖煤、挖矿等。前一阵网上热议的月薪六千多的搬砖民工,即属于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重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意思是什么 (三)
贡献者回答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一项劳动保护标准,用以衡量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小。这项标准对于识别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或工序,制定减轻工人负担的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目前,该标准已有两版,分别是1983年的GB3869-1983和1997年的GB3869-1997,后者正在使用。
根据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体力劳动被分为四个级别。其中,一级体力劳动的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二级体力劳动的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为320分钟,属于中等强度劳动。三级体力劳动的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为350分钟,属于重劳动。四级体力劳动的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为370分钟,属于“很重”强度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T·M·S·W·10。其中,I代表体力劳动强度指数;T代表劳动时间率,单位为%;M代表8小时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单位为KJ/min·m2;S代表性别系数:男性为1,女性为3;W代表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为1,扛为0.40,推/拉为0.05;10为计算常数。
新版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相比旧版,有以下优势:一是能够更客观合理地统一协调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真实反映不同行业的体力劳动强度。二是考虑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以往的笼统分类更为具体。三是充分考虑性别差异,这是新版标准的一大特色。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奥律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