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招兵在浙江义乌进行,都有哪些原因? (一)

戚继光抗倭招兵在浙江义乌进行,都有哪些原因?

优质回答名将戚继光出身名门,受张居正派遣来浙江时,浙江沿海的兵力严重不足,实战中,察知明军作战能力较低,难以抗倭,多次上书请求训练新军。三十七年,在岑港(今属舟山)作战失利,戚继光被免职。后因倭祸日甚,被重新起用,戚继光觉得明军必须得好好训练,而且最关键的还是士兵素质太差,作战时还能冲锋陷阵,一遇强敌,就面如土色,甚至弃兵而逃。戚继光认为,这些兵都来自城镇,没有亲身感受倭寇之害,也就没有立功杀敌,报效祖国,为民除害的信念,所以要招一支素质较好的新军进行训练成了戚继光最急切解决的问题,当时的浙江义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戚继光找到了合意的新军。 义乌南乡倍磊村有一“宝山”,历来传说有银矿,引无数奸商、地主眼红,这便是八保山。嘉靖三十七年,永康盐商施文六路过倍磊,听说八保山一带的山坡有银矿,顿起贪薏,召集同乡人方希六等九十余人,并哄骗景宁、龙泉等地两千多人,进行挖掘。义乌县陈氏族领陈大成得知此事,立即带了亲信、子弟、农民三千多人,用锄头、柴刀、棍等农具兵器打死一千多人.当时正值十月,大雪纷飞下的义乌人那勇敢不怕死,而且一呼百应的优点,正是明军所需要的.于是水到渠成,戚继光来到义乌县城,重新招募士兵,尽管戚继光选兵的标准很高,但仍挑选了4000余亲兵,形成”戚家军”。 当戚继光下定决心罢去所部旧兵,前往义乌招兵时,是那么信心十足,他相信血气方刚威武勇猛的义乌人一定会争先应募。然而,他忽视了义乌人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爱憎分明,险些空手而归。陈大成就是一个典型,疾恶如仇的他多年来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十分痛恨残害百姓的官员,一听说有官府来募军,就向族人宣布:”谁也不许投兵!”之后,戚继光亲身前往陈大成家,劝告他”好男儿应报效祖国。大敌当前,更应尽快消灭外倭,才保国泰民安”,声声激动人心的诚挚言语,不禁让陈大成热血沸腾,面对这位痛打倭寇的青年将领,陈大成紧紧握住戚继光的手,当场表态”我第一个报名”,第二天,踊跃的义乌人如山如海般来应募,让戚继光破格挑选了4000人,一大批好汉如陈子銮、童子明、朱珏等就产生了,然后在戚继光的精心操练下,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战斗力级强,大大改变了明军的腐朽不堪局面。 四十年,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宁海、桃渚诸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挥使。又募义乌兵3000,参加镇压进入江西的闽粤起义流民。 四十一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戚继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闽抗倭。至宁德,乘退潮率将士携稻草盖淤泥,涉海进攻横屿岛(今宁德东)倭巢,斩倭2600余。转兵福清,深夜攻占牛田(今福清东南),被倭寇称为“戚虎”。乘胜进至兴化府城莆田,偃旗息鼓,出敌不意,夺占林墩(莆田南),先后捣毁福建三大倭巢。戚家军一鼓作气发兵突袭,但由于奸细通敌,偷袭受挫。陈大成、王如龙带兵在关键时刻改正攻为助攻,冷静理智,拼死搏斗,勇猛地插入倭寇心脏,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将大部倭寇剿灭。 四十二年,新倭日增,围兴化,据平海卫(莆田东南)为巢。戚继光第三次赴义乌募兵万人,奉命率中路军与右路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左路广东总兵刘显协力作战,攻克平海卫,斩倭2200余,缴获器械3900余件,救出被掠男女3000余。同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戚继光领兵仅6000,遂行缓兵计,等待援兵,各个击破,解仙游之围。次年,乘胜追至同安县王仓坪、漳浦县蔡坡岭,歼逃倭数千。四十四年,率水陆军至梅岭(在今诏安境),围剿勾结倭寇的海盗首领吴平,迫其逃至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旋与广东总兵俞大猷合攻南澳岛,俘斩吴平部1200余人,焚死、溺死逾5000人,毁船近百只,吴平遁逃(一说投海死)。奉命兼管广东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驻江西的伸威营军务,担负保卫自浙江温州至广东惠州数千里的海防重任。与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浴血奋战十余年,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患。

戚继光抗倭招兵为何要在浙江义乌进行? (二)

优质回答原因如下: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

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村校的没落 (三)

优质回答距离福建莆田市区100多公里的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是一个有着2000年历史的汉代古村,村里有一个济川小学,最多时曾有500多名学生和20多名老师。但在2009年后,随着村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孩子也被带到外地就学。在今年秋季,济川小学只剩下2名6岁的学生和2名老师。

看到这里真的是满满地无奈感,教书育人向来是老师的职责,只是他们也没有想到竟然会有一天没有学生可教,学校沦为空校,这样的场景,我并不陌生。

在我们村,我小时候也还是有学校,有老师的,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慢慢地人越来越少,到2004年2005年,学校里的学生还是有那么五六十个人的,当时流行私立学校,因为公立的学校,不但老师都走没了,学生也跟着到四公里外的乡镇小学念书。

按照以往的情况,我们村都是四年级后才去乡镇小学继续读书的,无奈因为公立学校没有老师愿意来,而我们本村的老师也都考出去了,没有老师自然的也没有学生,后来就连学校都因为年久失修而倒了,所以就这么散没了!

上次回家看到以前的学校都改成了广场,都是让村里搞活动以及大妈们用来跳广场舞的了!世事变迁,只是这样的情况也变得太快了,快得我们都来不及接受。现在村里还是有很多孩子要上学,不过小的都是由大人每天接送,大一点的就自己走路或者骑车去了!

一个村校的没落之旅,说明了人口的变迁以外,更多的是现在人都往高处走,总觉得去好一点的学校比较好,自然就看不惯村里的学校,有条件的都去了外面,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让孩子不在村里上小学。

这样的事件对于教育部应该是更有利吧,毕竟少了一个村校,自然就少了很多的开支,无论是老师,还是各种学习用具,现在没有人了,他们就省了下来,所以关于这样的结果,他们也是喜闻乐见的啦!所以一个村校,就这么一个一个地就没有了!

至于你们孩子上学方不方便,那都是你们父母的事了,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可有可无的村校最终消失在我们的村子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或许也是现在孩子少了,每个都是家里的宝贝,所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大家都很肯下决心花钱,也花时间去接送。

而村校向来给人的感觉就是落后,破财等感觉,提起村校都是那只是孩子聚到一起玩的地方。所以现在的孩子上学,都是由家里大人接送了,也少了很多相伴一起放学上学的乐趣,当然这样也少了很多打架斗殴。每一个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这就是现在的趋势!

所以我们也接受了现在的孩子上学方式,也不得不接受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现实,实在没有时间接送,可以交钱,找人帮接送,因为村里就有专门做接送孩子生意的人,只是这样都是属于私人行为,一旦出事就是有怨无处申的,只能只认倒霉。

而以前我们就在村里读书,每天那么近,放学上学都可以自己去,现在太远了,就算孩子肯自己去,家长也是不放心的。所以现在的孩子真的幸福多了,去乡镇读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纪律都是管理得比较严格的。

至于所谓的村校,被放弃也是迟早的事,大家都看开点就好了,都是为了孩子学习,只要能够有学上,一切都好说了!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四)

优质回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龙舟节等,是集祈福纳祥、祭祀祖先、品吃美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想来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其次是纪念忠臣伍子胥的传说;还有是说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仙游杀人案,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奥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