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靖边“埋母案”是怎么回事? (一)

陕西靖边“埋母案”是怎么回事?

这是发生在陕西靖边的一起案件,王桂芳与马某宽系母子关系。2020年5月2日晚20时许,马某宽对王桂芳谎称要将其送至靖边县黄河畔二儿子马乐宏家中,马某宽将王桂芳放在自家的手推两轮车上,推着王桂芳来到靖边县榆林炼油厂东侧“万亩林”内,马某宽选择了一处废弃墓坑,将王桂芳推进墓坑,然后用废棺材板、破损石碑、旧薄被将墓口封住,并用随身携带的铁锹将墓坑口用沙土封堵、堆成坟堆形状。之后马某宽离开。

5月5日上午9时,马某宽的妻子见马某宽将婆婆推出去后久久未归,随即报警。同日11时马某宽只身一人回到家中,民警随即对其进行了传唤,经过一番调查,马某宽交代其犯罪事实。

后来王某经过抢救,被成功地从死亡的边缘线上拉了回来。不幸的是79岁的王桂芳因为诸多原因已在前不久去世。

11月2日,经靖边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马某宽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对随案移送的作案工具,依法予以没收。宣判后,被告人马某宽当庭未表示上诉。

扩展资料

案件的隐情

据悉,在马某宽12岁时他的母亲王桂芳就改嫁他人,并且极力撇清与马某宽的母子关系。王桂芳改嫁不久又与新的丈夫有了一个儿子,但就在40年之后这个儿子以无力抚养王桂芳的理由将其送到马某宽面前使其抚养。

马某宽的家庭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农忙之时回家务农,一年到头可谓赚得少吃得多,但面对母亲的突如其来马某宽依旧选择了抚养。然而就在去年冬天马某宽的母亲不慎摔倒,导致其瘫痪。

通过上面一段叙述我们不难看出马某宽杀害母亲王桂芳的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年少时母亲抛弃自己;第二、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第三、老人瘫痪。值得关注的是:王桂芳得知儿子因活埋自己会被重判时,王桂芳对儿子马某宽提出谅解。

陕西“埋母案”宣判结果曝光,79岁老人被埋3天获救,判决结果如何? (二)

活埋老娘,笔者活了几十年了还真没听说过这样的事。马某宽就做出来了,59岁那年,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恶事,活埋了自己79岁的老娘。就因为这件事,马某宽如今在陕西省靖边县变得妇孺皆知。

案情回顾:

2020年5月2日晚,马某宽用一辆手推车将79岁老母亲王某拉至万亩林附近,并将其活埋于一座墓坑内。活埋老母后,马某宽于5月3日凌晨2点多回家,并对家人撒谎称自己雇了一辆面包车将母亲送至甘肃亲戚家中。

家人立即至车站附近找寻,并联系甘肃的亲戚,直到3日晚11点左右,仍寻不到王某的踪迹。马某宽的妻子张某焦急万分,于是拨打了报警电话。

接警后,当地警方引起高度重视,立即传唤嫌疑人马某宽。起初,马某宽言辞闪烁,称将母亲送至甘肃亲戚家中。民警当面与甘肃方面取得联系,戳破了马某宽的谎言。后经审讯,马某宽对“埋母”一事供认不讳。

此时,离王某被埋已经3天了,尽管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警方仍然迅速出动警力全力展开营救工作。十余名办案民警随同法医、技术员赶往填埋现场,确定老太太的位置以后,经过一个多小时挖掘最终将王某解救。

据了解,万亩林此前是村里面击集中埋人的地方,由于近几年防止火灾禁止焚烧纸钱,许多人将坟地迁走了。由于当地有风俗,迁徙的墓地不能回填,因此这里有许多的空坟。老人被活埋在一座空墓穴中,大约2米多深。

为何“活埋”生母?

马某宽与母亲王某,实际上是30年后的重逢。在他很小的时候,其父亲就去世了,12岁那年,母亲王某带着弟弟妹妹改嫁到甘肃,只将马某宽留在老家,一直由叔父抚养长大。

马某宽40多岁的时候,王某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王某就回到了靖边县。但是,回来后王某一直与二儿子在一起居住,因为其二儿子生活不能自理,王某在一起照顾他。就这样又生活了十几年。

2019年,随着王某年龄越来越大,也失去了自理能力。因此,就搬到了马某宽家中居住。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几兄弟并没有产生过矛盾,老人的保险金每个月也由其三儿子打给马某宽。起初也未听到马某宽虐待老人的消息。

直到2019年11月,王某独自在家时不小心摔倒,差点被冻死在地上。后来救回来了,却只能长期瘫痪在床。此后,王某的生活起居,都必须马某宽与其妻子照顾。很多时候,王某还把大小便拉在床上。

正是因此,令马某宽愈发厌烦,踏出了错误的一步。

案发后,王某曾发声,表示“是自己爬进墓穴的。”欲为马某宽开脱。在民警的一再追问下,老人才承认是被儿子埋进去的。但,老人仍然希望法庭能从轻判处。

该案在靖边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11月2日上午,该庭宣判,马某宽犯故意杀人罪,但鉴于其事后悔过态度良好,且未造成王某死亡的后果,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该庭宣判后,马某宽未表示是否提出上诉。

一男子活埋79岁瘫痪母亲,原因是什么? (三)

2020年5月6日,陕西靖边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名男子将79岁的瘫痪母亲活埋。警方透露,嫌疑人是老人的大儿子。此前,老人与二儿子共同生活,但二儿子去年因病无法照顾母亲,转而由大儿子负责。大儿子可能因照顾母亲感到厌烦,从而做出了这起残忍的事件。

据警方调查,案发当天,嫌疑人将老人用人力车拉走后,对妻子谎称将母亲送到亲戚家。5月2日晚上20时许,嫌疑人将母亲带离,5月3日凌晨2时返回家中,告知妻子自己已将母亲送至靖边县新车站,雇佣了面包车送往甘肃省庆城县亲戚家中。然而,家人在车站未找到老人后,嫌疑人独自离开,拖延了宝贵的营救时间。

接到报警后,警方立即展开搜寻,调取监控查找嫌疑人和妻子的行踪。经过几天的调查,嫌疑人最终承认,将母亲埋在靖边县万亩林一处废弃墓坑内,并用黄土覆盖,但没有用脚踩实。老人在墓穴内度过了近3天时间,获救时有些神志不清,可能是因为缺氧。老人目前病情稳定,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警方指出,嫌疑人作案手段极其残忍,其行为令人发指。嫌疑人对妻子和警方撒谎,试图掩盖真相。在警方的强大攻势下,嫌疑人最终交代了真相。靖边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杨利军表示,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嫌疑人泯灭人性,有违道德伦理,让人难以接受。

老人是靖边本地人,第二任丈夫来自甘肃,因此户籍迁至甘肃,后来又回到靖边居住。嫌疑人平时在县城打工,农忙时回老家务农。这起案件提醒我们,家庭和睦和关爱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60岁老人被活埋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吗? (四)

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关于60岁老人被活埋的说法,但这些故事大都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以下是对这些传说的整理和润色:

1. **秦朝的传说**:相传秦始皇为了节约粮食,曾下令活埋60岁的老人。据说这是因为秦始皇担心这些老人中可能隐藏着能谋反的贤能之士。然而,正史中并无确切记录,且这一法令最终因一位老者的智慧而废除。故事中,一位60岁的老人被儿子藏在墙内,得以幸存。当咸阳城出现一只神秘的“怪物”时,老人建议儿子带着一只猫去辨认,从而揭示了怪物的真相。这个故事反映了民众对秦始皇暴政的批评,但真实性存疑。

2. **宋朝的政策**:据说宋真宗时期,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资源紧张,曾有过活埋60岁老人的政策。但正史同样没有确切记载。这个传说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和压力。

3. **上古时期的习俗**:在一些古老的故事和传说中,由于资源匮乏,年满60岁的老人有时会被视为负担,并被要求自我了断或被社会遗弃。这种现象可能在某些地区或某个时期存在,但并非普遍。

4. **元朝的政策**:元朝统治者据说为了羞辱汉人,减少人口,实行了活埋60岁老人的政策。但这种说法同样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

5. **其他文化中的类似习俗**:一些研究民俗学的学者指出,韩国、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国家都有类似的故事传世。这表明遗弃或处决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做法可能在古代某些文化中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提升,这样的做法被逐渐淘汰。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一些关于古代活埋老人的传说,但它们往往缺乏可靠的历史根据,更可能是后人为了传达某种道德或社会信息而创作的寓言故事。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是怎么回事?存在于什么朝代? (五)

1.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这一听简直是丧心病狂,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2. 历史上什么朝代有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丧葬习俗?这到底是谁制定出来的,有什么历史背景?

3. 到人六十,不死就活埋,也就是花甲墓,是真实存在的,传说这种风俗叫瓦罐坟,也有叫窑罐坟蛮子坟。

4. 初始时间和地方已不可考,有说是远古游牧时期为了提高部落移动和提高战斗能力,从而遗弃老人的风俗。

5. 也有考古资料显示这种墓穴多见于宋元时期。有传说认为花甲墓发生在秦代。

6. 因为这种残酷的做法与秦始皇的暴政能够相联系,故事大概是秦始皇颁布律令,老人到了六十岁要活埋。

7. 如果家人不遵从就要杀头,有一个孝子,因不忍心将父亲活埋,冒死藏父,后来西藩特使来到中国。

8. 给秦始皇出了几个难题,朝廷没人答的出来,秦始皇就发布奖赏令,孝子在父亲的帮忙下,智斗西藩特使。

9. 从而使秦始皇撤销了六十岁活埋律令。然而这个传说应该是不切实际,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没有独尊。

10. 老人在那时候应该不存在被弃养的说法,再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至于让秦始皇颁布这条律令。

11. 关于瓦罐坟的说法,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起初是敞开着口子,每天送一次饭给老人。

12. 并在坟口加上一块砖,直到墓顶合拢,瓦罐坟的本义是生基坟、活人坟,并不是因为出土的殉葬品常见瓦罐。

13. 瓦罐坟的起源,无从考证是在西南还是中原。据《遵义府志》记载,这种风俗传自古时候,屡禁不止。

14. 在山上随处可见,每逢遇到大雨,这种坟就会露出地面。花甲墓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是真实性的。

15. 在中国发现的传说文本有70余例,涉及的民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涉及的区域有湖北、陕西、河北、山西、山东。

16. 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在山西晋中昔阳县叫生藏墓,山西部分农村叫砖打墓,鄂西北叫自死窑。

17. 山东胶东半岛叫丘子坟或模子坟。最广泛的叫法是活人墓。从花甲墓的各种传说来看。

18. 弃老、弃病,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曾经是一种制度化的习俗,在茹毛饮血的时代。

19. 抛弃老弱是为了种族的存活、延续的一种需要,然而这种陋习在后世出现真的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20. 从已发掘的古墓文物来看,花甲墓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蒙古人统治的元代。

21. 1974年,莱州市东宋村的一座模子坟中出土了两件元代的青花玉壶春瓶。在山西岚县出土的花甲墓。

22. 墓志铭上记载:此葬始造于大元大德三年,后重葬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23. 在中国历史上,蒙古人所建的元朝统治了中国近百年时间,汉人作为四等公民长期忍受着蒙古人的欺压统治。

24. 汉族的文化也受到了摧残。在蒙古人建立政权的初期,频繁的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

25. 不少繁华之地成为了一片荒芜,建立在血腥屠杀基础上的元朝,使轿陪得人口巨减,好多地方都成了人烟断绝的无人之地。

26. 在这种情况之下,元朝的统治者稳定的社会生产力,以此为他们创造价值,积聚财富。

27. 作为驱口的汉人,就成了他们随意役使的工具。很显然,到了60岁的花甲老人,对元朝的统治者来说已经丧失了创造财富的的能力。

28. 这很可能就成为元初统治者为减少开支的一誉帆郑条强制性政策出台的初始原因。

29. 可以想象的是,绝大部分被蒙古人统治的中原地带的百姓都开始执行了这一政策。

30. 于是,汉民族有了这种不得不执行,在无法违背和改变的情况下,只好尽力变通去做好孝道文化的墓葬制式。

31. 在历经多代沿袭后,花甲墓成了老人晚年最终的凄凉居所,再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的习俗。

32. 在少部分地区流行。由于元代有了记述国史的蒙古文字,加上忽必烈对八思巴蒙古文的不断改良。

33. 汉文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作为蒙古国史的唯一记载《托卜赤颜》,在明代原文竟然亡佚。

34. 残余的部分内容因为硬译文体也显的文理不通,于是,在正史中就找不到对花甲墓的任何记载。

35. 庆颂遗弃或杀死老人的风俗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过的现象,事实的真相往往很残酷。

36. 在生产力和物资生活条件落后的地方,花甲墓是人类无奈的悲哀。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陕西靖边“埋母案”是怎么回事?,奥律网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