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一)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贡献者回答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一种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这种菌株形态多样,毒菌株常呈现球杆状,而非毒株则以杆状更为常见。它对营养的需求不高,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但生长相对较慢,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至8。初次观察的菌落呈现光滑型,但在传代接种后可能会变成粗糙型。

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具有显著的"嗜冷性",能在4℃的水中和低温环境中存活,是少数能在冷藏条件下繁殖的肠道细菌之一。因此,食品储存时务必确保无菌,以防止这种菌的污染。

这种菌广泛存在于野生动物、家畜(如猪、狗和猫)、牡蛎以及水源中,也有可能在健康人或患者的粪便中被发现。其传播途径可能与摄入被尿液或粪便污染的食物,尤其是肉类,以及与感染动物的接触有关。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能产生耐热肠毒素,即使在121℃的高温下30分钟也不被破坏,并且对酸碱环境具有稳定性。肠毒素的产生非常迅速,仅需在25℃的条件下培养12小时,培养基上清液中就能检测到。这种毒素是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毒力型菌株都具有VW抗原,这是毒力的关键因素,与其侵袭力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耶尔森菌导致肠道感染病理表现的基础。

对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电镜照片、CAL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性和CIN琼脂平板上的表现,以及革兰氏染色进行观察和研究。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生物学特性 (二)

贡献者回答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是一种独特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形态上可以是杆菌或球杆菌,其尺寸在1-3.5微米乘以0.5-1.3微米之间。这种菌通常单独存在,偶尔会排列成短链或聚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不具备芽胞和荚膜,但拥有周鞭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鞭毛的形成受到温度影响:在30℃以下的环境下,耶尔森氏菌具有动力,而在35℃则动力消失。

理想的生长温度范围在30-37℃,不过,为了观察到某些特定特性,细菌需要在较低的22-29℃条件下培养。在4℃时,耶尔森氏菌能够存活并繁殖,且其繁殖相对较慢,最短的世代时间也需要40分钟。在SS或麦康凯琼脂上,经过24小时在25℃培养后,菌落初始较小,直径约为0.5-3.0毫米,形状表现为圆形、光滑、湿润,可能略显扁平或轻微隆起。在麦康凯琼脂上,菌落呈现淡黄色,若带有一丝红色,通常中心的红色较为深沉。在肉汤培养中,耶尔森氏菌会形成均匀混浊,但一般不会形成明显的菌膜。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耐药小刺头启发抗菌新思路 (三)

贡献者回答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一种在欧、美、澳洲国家有一定知名度的细菌性致病菌,超过志贺氏杆菌,仅次于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成为温带、寒带国家细菌性感染的第三大致病菌。自1934年被美国研究员McIver和Pike分离出来后,其研究集中在20世纪的美国和欧洲。1939年,美国纽约州卫生部实验室的研究员Schleifstein和Coleman对5份菌株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新的菌,命名为小肠结肠炎菌。1949年,欧洲Hassig等人首次报道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人类引发败血症的病例,证实了其对人的致病性。1964年,Frederiksen正式将该菌命名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1976年,在美国纽约爆发首次大规模感染。我国曾在1986年和1987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流行。2016年,我国将其纳入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耶尔森氏菌属共有18种菌种,3种有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最易感染人体。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有毒菌株多呈球杆状,兼性厌氧菌,适宜pH7~8、22-30℃的环境,但在0-4℃也能生长繁殖,在冷藏冰冻食物中常见,引发耶尔森氏菌病,“冰箱病”的一种,人畜共患。

耶尔森氏菌病通常局限于肠道的表现,临床特征包括急性腹泻、发烧、腹痛和假性阑尾炎。在中国性腹泻的治疗一般基于临床诊断,不需要做微生物检测,因此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不易检出,没什么露脸的机会。除了上述肠道自限性疾病,更棘手但比较少见的是全身性感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反应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和败血症等,其中败血症表现包括肝脏和脾脏局限性脓肿等,死亡率高达50%。

耶尔森氏菌如何感染人体?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一般通过食用生、未煮熟的受污染食物和饮用受污染水源感染。感染过程像闯关游戏,其表现非常优秀。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穿过胃酸的围剿,附着在小肠黏膜,利用尿素酶在周围创造一个pH值升高的微环境。然后,它通过M细胞表面的整合素与病菌表面的侵袭素配对,进入M细胞,内化后从M细胞的基底外侧出来,完成跨细胞转运。接下来,耶尔森氏菌毒力质粒编码的Yop毒力装置启动,组装III型分泌系统,分泌Yop效应蛋白,破坏宿主初级免疫应答。YadA蛋白负责复制并感染组织,与宿主细胞的β1整合素结合,介导病菌在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粘附。Ail蛋白则抵抗血清补体的杀菌作用,让病菌继续复制、感染。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抗生素耐药问题非常严重,耐药情况与养殖业的抗生素使用密切相关。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面对这一难题,挪威Oslo大学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找到了抗菌的新思路。他们通过研究耶尔森氏菌产生YadA黏附蛋白的机制,以及它是如何转运到细胞表面,找到了从基因层面阻止这一过程的办法,来阻止细菌粘附到人体细胞表面,从而阻断细菌入侵和感染人体的进程。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入侵感染机制无懈可击,还擅长对付抗生素,不断进化出耐药基因。研究人员从中找到了抗菌新思路,为细菌和人类开辟出一条新的相处之道。然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揭示了抗生素长期使用和滥用的问题,这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肠道菌群检测了解自身的抗生素摄入情况,分析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可以指导日常饮食,规避不必要的抗生素摄入,守护家人的健康。

耶尔森氏菌病耶尔森氏菌病-临床表现 (四)

贡献者回答耶尔森氏菌病,一种20世纪30年代引起广泛关注的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其病原体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细菌。感染后,潜伏期通常在摄入后3至7天内出现,但也有些案例长达11天。病程一般短暂,从1到3天不等,但也可能持续5到14天或更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和呕吐,严重时可并发关节炎和败血症,后者虽罕见但死亡率较高。婴幼儿特别容易感染,常见症状有发热、腹痛和带血腹泻。 另一种耶尔森氏菌,伪结核耶尔森氏菌,主要影响断奶和生长中的猪。感染后,猪只可能出现轻度发热,眼睑、面部及腹部肿胀,伴随腹泻,粪便中会有黏液和血液。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则会导致断奶猪肠道胀气、腹泻,粪便为糊状稀粪,混有黏液和肠黏膜脱落物,粪便表面可见红色或暗褐色血液,有时会在较成形的粪便上形成一层灰白色、油亮的薄膜。猪只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长的猪可能食欲减退、消瘦、毛发粗糙,步态不稳定。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猪只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仔猪可能因脱水休克而死亡,而成年猪则可能耐受这些症状。

扩展资料

耶尔森氏菌病是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感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等类型为主亦有急性阑尾炎、脑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猩红热型、黄疸型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临床类型,部分病例有慢性倾向。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患病和带菌的家畜携带的病原体,主要是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食品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儿童多发。多为散发,冬春发病较多见由于本菌在低温中能生长,所以保存在4℃冰箱中的食品更具传染性。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食物中毒怎么办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奥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