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法律救济和法律援助作为维护公民权益的两大制度,虽然都旨在帮助人们解决法律问题,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法律救济主要指的是当事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国家赔偿或民事诉讼等方式,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而法律援助,则是由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专业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两者的具体区别。

法律救济和法律援助的区别 (一)

法律救济和法律援助的区别

贡献者回答法律救济和法律援助的区别如下:

1、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法律援助是指诉讼方面的,法律救助是指补偿的问题的;

2、法律救济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救济的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国家赔偿、民事诉讼;

3、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申请司法救助的条件主要包括:

1、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

2、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

3、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等其他情形。

综上所述,法律救济和法律援助的主要区别是司法救助范围只限于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法律援助范围是刑事、民事商事、行政诉讼过程中和非诉讼调解,司法救助是减免诉讼案件的诉讼费,法律援助是减收或免收法律服务费用。法律援助主要指的就是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来促进与规范法律援助的相关工作,为了符合法律援助相关条件的公民,去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代理或者刑事方面的辩护等无偿的相关法律服务。

【法律依据】:

《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第三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四条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地方律师协会应当按照律师协会章程对依据本条例实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

法律援助与法律救助的区别 (二)

贡献者回答法律援助主要涉及诉讼支持,而法律救济关注的是损害赔偿。法律救济是指当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法律手段恢复权益和获得补偿的制度。救济途径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国家赔偿和民事诉讼等。法律援助则是指在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情况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减免费用的法律帮助。法律救济的特点包括:

1. 受理机关法定:只有法律授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有权受理并作出裁决;

2. 明确的受理范围和审理程序:如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文件对受理范围和程序有明确规定;

3. 明确的申请和起诉期限:例如,行政复议期限为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行政诉讼期限为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或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国家赔偿要求时效为被确认违法之日起二年,民事诉讼一般时效为三年;

4. 审理方式明确:行政复议通常书面审理,特定情况下调查取证或听取意见;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一审通常开庭审理,二审根据情况开庭或书面审理;

5. 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有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不履行决定的,将依法强制执行。《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需提供财政支持,确保法律援助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法律援助经费需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监督。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法律援助救济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奥律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