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抢救不及时属于医疗事故吗 (一)

医院抢救不及时属于医疗事故吗

医院抢救不及时属不属于医疗事故需要视情况而定:

1、抢救患者不及时,如果构成重大医疗事故的,就有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2、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3、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1、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3、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4、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5、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三十五条

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

(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分几级 (二)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确定,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1、一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2、二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3、三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4、四级医疗事故是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医疗事故认定标准如下:

1、 一级医疗事故

分两个等级:一级甲等医疗事故:这是最严重的情况,出现了患者死亡。一级乙等医疗事故:患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例如患者成为“植物人”。

2、二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事故。又分为以下四种:二级甲等医疗事故,患者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二级乙等,器官功能损伤略轻,生活依然大部份不能自理;二级丙等医疗事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二级丁等医疗事故,则生活能够自理。

3、 三级医疗事故

是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事故,其关键是患者生活都能够自理。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等级,甲、乙、丙级存在一般医疗依赖,功能障碍由较重至轻度;丁、戊两级则无医疗依赖,功能障碍也较轻。

医疗事故中责任划分,法律也是有依据的,主要依据《民法典》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根据医疗机构的过失程度及损害后果来确定责任等级。责任等级通常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1、完全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医疗机构需要承担100%的责任。

2、主要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医疗机构需要承担60%至90%的责任。

3、次要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医疗机构需要承担20%至40%的责任。

4、轻微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医疗机构需要承担不超过10%的责任。

此外,还存在对等责任的情况,即医、患双方各负担50%的责任。责任程度的不同,对于赔偿数额的影响较大。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

第一条

一、一级医疗事故

系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一)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死亡。

(二)一级乙等医疗事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1、植物人状态;

2、极重度智能障碍;

3、临床判定不能恢复的昏迷;

4、临床判定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不能恢复,靠呼吸机维持;

5、四肢瘫,肌力0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

医疗事故是什么责任 (三)

医疗事故的责任主要由医疗机构承担。具体来说:

定义责任: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患者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的事件。

法律责任依据: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当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且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时,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未尽诊疗义务的责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同样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详细法律规定:关于医疗事故责任的具体法律规定,可详细查阅《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第五十四到第六十四条的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当发生医疗事故时,医疗机构需根据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鉴定分级标准是怎样的 (四)

医疗事故鉴定分级标准主要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

定义: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医疗事故。具体表现:这类事故通常导致患者生命终结或身体功能受到极其严重的损害,如永久性功能障碍、植物人状态等。

二级医疗事故:

定义: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具体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身体残疾,如肢体缺失、视力或听力严重受损,以及器官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级医疗事故:

定义: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具体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身体残疾或功能障碍,但通常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例如,轻微的肢体活动障碍、轻度视力或听力下降等。

四级医疗事故:

定义: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具体表现:这类事故虽然未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残疾,但造成了明显的人身损害,如疼痛、不适、需要长期治疗等。这类损害可能包括皮肤损伤、轻微器官损伤或短期功能障碍等。

总结:医疗事故鉴定分级标准是根据患者人身受到的损害程度来划分的,从一级到四级,损害程度逐渐减轻。这些标准有助于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对医疗事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处理。

医疗事故多长时间内起诉有效 (五)

医疗事故起诉的有效期限为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20年内,但通常情况下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特殊规定时依照其规定。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通常情况下的诉讼时效期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三年。这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生医疗事故,患者或其家属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三年内提起诉讼,否则将可能失去法律的保护。

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尽管通常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民法总则》同时规定了一个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即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这意味着,无论何种情况,如果医疗事故发生后超过二十年才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不再受理,法律将不再提供保护。

三、特殊情况的考虑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权利人能够提供充分的理由证明其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无法在规定期限内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但这种情况需要权利人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无法在规定期限内行使权利的原因。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起诉的有效期限受到法律和实际情况的制约。在发生医疗事故后,患者或其家属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了解具体的诉讼时效期间和起诉条件,以便在合法期限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医疗事故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奥律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